欢迎访问江苏省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官网!

TEL : 15895232866
安创中心指导院士
发布时间:2024-11-30 16:42:40      点击次数:694

指导院士.jpg


何满潮,1956年5月生,河南灵宝人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矿山工程岩体力学专家、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委员、俄罗斯矿业科学院院士、阿根廷工程院院士、中国矿业大学(北京)教授,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、中国矿业科学协同创新联盟理事长、中国矿业知识产权联盟理事长,曾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、教育基金会主席。

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(2016年)、全国创新争先奖状(2017年)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(2014年)获得者。

主要从事矿山岩体大变形灾害控制理论和技术研究。提出了“缓变型”和“突变型”大变形灾害的理论体系,研发了多套大变形灾害机理实验系统,创建了深部岩体力学实验室。形成了无煤柱自成巷110/N00工法技术体系,引领了矿业科学技术第三次革命。提出了具有负泊松比(NPR)效应的恒阻大变形锚杆(索)的理念,通过实验定型了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恒阻大变形锚杆(索)序列产品,成功应用于工程实际,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。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,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,中国专利金奖1项,ISRM技术发明奖1项。


彭苏萍,1959年6月生,江西省萍乡市人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矿业大学的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 现任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。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,国家重大基础研究(“973”计划)能源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,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,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,任中国煤炭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,中国煤炭学会、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中国煤炭学会、中国地质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北京市煤炭学会常务理事,北京市石油学会理事。

彭苏萍院士1993年成为国家首批“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出国人员(100人)”,2000年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,2001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,2002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称号,2004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、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。2005年他领导的团队被评为教育部首批优秀研究团队。2006年被评为 “国家653工程”煤炭地质与测绘领域首席专家。

彭苏萍院士长期从事矿井地质和矿井工程物探工作,注重矿井地质中物探技术研究,在煤矿精细地质构造、灾害源探测技术与装备研究和工程应用上取得突出成绩。取得多项国家科研和企业工程成果,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,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、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3项(均排名第一),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(技术负责)。研制开发了矿井多波地震仪、矿井地质雷达装备及相关软件,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、实用新型专利1项、软件版权4项。出版专著3本、发表论文93篇,其中SCI收录17篇、EI收录71篇。


岳清瑞教授,1962年1月生,黑龙江齐齐哈尔人。中国工程院院士,工程结构专家,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院长,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,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会长、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副会长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家委员会主任、应急管理部专家委员会委员等,长期担任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、新材料、科技平台等领域专家。

主要从事工程结构诊治、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城市公共安全的理论研究、技术开发、标准编制、工程应用和产业化工作,在工业建构筑物结构可靠性检测评价、结构加固改造修复、纤维复材等高性能结构材料土木工程应用、城镇化与城市安全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。

主持完成国家级各类研发项目10余项,发表论文200余篇,主持编制20余部国家及行业标准,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。


葛世荣,1963年4月出生,浙江省台州市人。中国工程院院士,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,中国矿业大学(北京)校长、党委副书记,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矿山智能化专家委员会主任、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。

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、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、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;被授予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、全国创新争先奖、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、中国青年科技奖等10多项学术荣誉。兼任煤矿智能化与机器人创新应用应急部重点实验室主任、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矿山智能化专家委员会主任、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。


陈湘生,1956年6月生,湖南湘潭人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,人工冻土力学、隧道与地下工程、特殊岩土工程、建井工程著名专家。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、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院长;兼任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、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建井研究院院长。历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所长和总院副总工程师,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(副总经理)。

先后主持或主参完成60多项各类科研项目、主持完成总造价人民币1650亿60余项重大工程项;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、省部级和一级学会奖12项、4项詹天佑工程奖、出版8部专著或主编科技书籍、100余篇期刊或会议论文;培养高级科技人员60多位、研究生和博士后毕业或出站15名。

近年来,倡导智能岩土工程、智能地下工程、韧性城市概念与范式、地下永续结构体系理论和算法、智能城市轨道交通。

您感兴趣的新闻
上一条:安创中心客座教授团队
下一条:物联网与智慧矿山研究团队

返回列表